以“321”治理模式助推鄉村振興
隨著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進程加快,鄉村社會正在經歷歷史性變遷,很多傳統治理理念、方式、體系已經不適應新時代的要求,組織弱化、手段單一、內生動力不足等治理難點頻現,探索鄉村治理與經濟社會協同發展的機制和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體制,成為當前做好農村工作的一項硬性任務。
面對如何走穩走好鄉村治理這一重大課題,推行以基層黨組織為核心,以密切“黨員聯系群眾、人大代表聯系選民、中心戶長聯系居民”為紐帶,以管理網格化、服務精細化為路徑,以建立一個高效村級治理平臺為保障的“321”鄉村治理模式,激發鄉村治理內在活力,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勢在必行。
一是把所有鄉土能人統籌起來解決治理力量不足的問題。通過對“321”鄉村治理模式的推廣利用,極大地調動了鄉土“精英”參與鄉村治理的積極性、主動性,也改變了村“三委”大包大攬的觀念,村干部抓大放小,把有些權力交給“三線”人員,集中精力思考如何發展集體經濟,如何牽頭組建好村級經濟社會組織,如何管理好經濟社會組織,全身心投身到鄉村振興戰略中去。
二是人到格中去,事在網中辦,解決治理水平不高的問題。
在村內,原來家庭鄰里之間一些瑣事鬧大了村上才知道,F在網格長由黨員、人大代表、中心戶長“三線”人員擔任,形成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管理服務體系,服務范圍就鎖定在自家周圍的十幾二十戶,有些矛盾在田間溝坎閑諞的時候就可以發現和化解,苗頭性問題得以早發現、早控制,基本做到了小事不出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的良好現象,并且將環境衛生、*事項等村里常規性業務全部納入網格,實現了“人到格中去、事在網中辦、服務全覆蓋”。
三是說事有平臺,干事有舞臺,解決群眾參與度不夠的問題。村上各項工作的開展,村黨支部通過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信訪維穩會,發動“三線”人員,讓村民有話語權和自主權,事情怎么辦,村民說了算,讓大家都能積極參與到村務管理中,讓群眾話有地方說、事有地方辦。“四會”已經成為村民信服、群眾認可的平臺,形成了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良好氛圍。
村級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的建立健全,進一步激活了“三線”人員的力量。在這個大平臺中,“三線”人員是經濟、社會組織的負責人或骨干,一部分“三線”人員在移風易俗方面發揮作用,一部分“三線”人員組織抓好經濟發展、認領幫包貧困戶,還有一部分“三線”人員調解矛盾糾紛,維護社會和諧。這些人聚起來就像一團火,協助黨支部工作,讓支部越來越有凝聚力、向心力、戰斗力。因此我們應將“321”模式作為解決鄉村穩定和發展的有效載體,把推行‘321’基層治理模式與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基層組織建設、新民風建設、信訪維穩等各項工作結合起來,做到有機融合,相互促進,務求實效,力促“321”鄉村治理模式在鄉村振興中發揮更大作用。(陜西省旬陽市直機關工委 庹明茹)